白热化的城市竞争,谁将胜出?| 专精特新峰会
2023-04-16 11:06:50 顶端新闻

2023年“潮向东方·专精特新产业峰会”将于4月21日开幕,吴晓波老师会同知名学者、行业专家、一线企业家,围绕“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发展展开论道,共同探讨企业价值成长之路。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资料图)

在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5%的今天,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能再依靠投资拉动。

如何依托于“专精特新”战略,乘着产业智能化浪潮,为城市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带来新空间,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在思索的命题。

2023年,以绍兴举办的“潮向东方·专精特新产业峰会”为原点,890新商学也将发起专精特新城市行系列活动。

我们将走进20座智能制造之城,携手100个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同时链接辐射十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如果你是专精特新企业或者有意向合作城市行活动,我们也诚邀你来到绍兴峰会现场,与我们一同见证专精特新城市行的启动。

4月14日晚上,我们邀请了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终身正教授李平老师与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荣华老师做客吴晓波频道视频号,从打造城市生态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竞争的机遇。

小巴将直播内容做了整理与提炼,希望为关注城市动态发展的企业家带来新启发,帮助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发展。

下面是部分精彩内容整理:

城市竞争白热化,

想赢得竞争需要构建新型城市生态

郑荣华

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前环境下,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城市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城市也在面临未来产业的重新布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呢?

一个城市的活力是由生产、生活、生态这三个元素构成的。

第一个要素是生产。

从生产角度来看,一个城市要形成人口集聚的话,必须有产业。没有生产,你怎么能形成人口集聚?而不同产业会形成不同的人口结构和人才聚集。比如说,一个城市要打造这个网红产业,那势必需要引来年轻人聚集。所以说“产业”起到的是人才引进的作用。

第二个要素是生活。

一个城市的魅力,会体现在多维度,比如商业、教育、艺术、文化等等,各种各样的环境,都关系到一个城市的集聚能力,或者说一个城市的集聚魅力。此外,生活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活成本。

一旦生活成本超越了可支配收入的话,那么人才聚集就是无效的,人留不下来,人口来得快也走得快。所以,城市的公共品投入要进行有效供给,针对这个城市人群特征精准地进行公共品的配套,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政府对生活成本的适当干预,也有助于城市的人口集聚。

以长沙为例,我在长沙观察到那里的年轻人非常多,而且相对快乐。为什么年轻人喜欢长沙?我认为很大一个原因,是它在生活空间的构造和营造上,在生活成本的控制上,都比较适合年轻人发展。所以长沙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会留在这里,周边的一些省份的年轻人也往长沙去发展。

第三个要素是生态。

这里的生态包括自然生态、政治生态、营商生态、产业生态、社会生态等等。过去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发达城市,它的生态这一块做得非常好,所以说它的集聚能力会非常强。

所以如果未来城市希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那么生产、生活、生态就要像三根柱子一样支撑整个城市集聚能力,缺一不可。

李平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终身正教授;东北财大特聘教授

在郑教授的基础上,我补充两点。

第一,当前数字化转型对城市构建新型生态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是挑战。数字化帮助政府和企业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可以精准地运营、调度好政府资源与企业资源,实现生产和生活要素的管理。但同时,因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能否快速跟上数字化发展步伐,对城市管理者也是个挑战。

第二,我们看到政府在构建城市生态中的作用非常大,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市场的作用,特别是民营经济的活力问题。从浙江、福建、广东这三个省来看,他们就特别注重培育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也成为构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板块。

中国城市打造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李平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终身正教授;东北财大特聘教授

第一是实现产学研联动。

从技术角度来看,学界有一个概念,叫创新死亡谷,是指科学家的新技术发明出来后,申请了专利,但是没有一个桥梁可以实现商业化,没有商业化就没有办法发挥作用。可以说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面临这个问题。

这时就需要政府的干预。比如,由政府所支持工业研究院,据我所知目前江苏、山东、上海乃至长三角都在做工研院。但目前我调研看到,中国的工研院与其他地方的类似机构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工研院自身没有科技研究能力,更像是孵化器和支撑赋能平台。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则是跟企业合作,和企业联合研究,之后把技术转让给企业,负责研究的博士后或者博士生进入企业工作。工研院变成了铁打的营盘,博士后、博士生成了流水的兵,形成一个非常正向的循环。

所以,如果要打破创新死亡谷,需要政府出面去组织,联系高校和企业的密切的合作,通过产学研联动,把我们大量的科研技术商业化,能够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这也就是“三螺旋模式”,企业、高校、政府三个方面相互密切协作,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商业生态。

关于产学研体系,我最近在研究三个范例,美国的硅谷、荷兰的埃因霍温和中国的深圳,发现三种三螺旋创新模式,分别是:以高校率先启动的硅谷模式;以企业率先启动的埃因霍温模式;以政府率先启动的深圳模式。

第二是中国的产业集群需要从竞争转变为合作。

国内的产业集群多是自然形成的,像慈溪的小家电、义乌的小商品等等,它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有限,产品高度同质化,就容易陷入红海竞争。

所以,“专精特新”企业也应该通过差异化构成新型的产业集群。大家用产业集群的这个角度去思考,建立产业集群大脑,产业集群平台,产业集群的产学研三螺旋,这样才能走出一条高效发展之路。

郑荣华

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各个城市建立了很多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但现阶段还是以物业管理为主,未来需要进一步成为多维度的孵化器。要给企业提供更有效的供给,这些公共品投入是关系到企业转化效率的根本性的问题。

除了李平教授讲到的技术研发配套,还有资金的配套。对专精特新企业来说,传统的银行贷款、项目贷款不足以覆盖研发成本,那么政府可以为创新配备产业资金池。

比如说一条产业链,一个资金池,政府这个过程中可以扮演资金管理、运营的角色,让更多的VC、LP的资金能够进入,推动区域产业链的形成。我认为,这是打造产业集群最关键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不能仅仅只对专精特新企业发了一些奖金就简单结束了,而要持续性地解决技术研发需要的资金问题。

在专精特新的发展战略下,我们将会出现产业体系重构。企业未来的发展都会往产业集群去迁移。地方政府如果没有抓到这个集群发展的机会,下一步可能自己区域内部的企业也会出现问题。因为决定企业去留的不仅仅是土地价格,还有企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

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阵痛与煎熬在所难免。

正如两位老师分享中提到的,在城市产业集群生态的构建中,我们依然存在各种问题,还需要进行探索。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的经验都不能全盘套用,对于各个城市来说,如何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胜出,依然是一个存在未知的事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专精特新城市行希望陪伴中国城市和专精特新企业一同奔跑在这条漫漫长路上。也欢迎有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城市合作方,一起加入我们的行列。

滑动下图▼了解峰会信息

合作支持

主办单位:专精特新城市行组委会

承办单位:890新商学、蓝狮企服

学术支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精特新研究中心

战略合作伙伴:钉钉

行业合作伙伴: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乾雍纺织、台绣、凌迪科技Style3D、惠利玛产业互联网、绿宇纺织、迎丰股份、东进新材料、精功科技、梅盛新材料

文化同行伙伴:参灵草|可以喝的冬虫夏草

支持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绍兴市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浙江省并购联合会、中南高科、长三角(嘉兴)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基地、浙江省职业经理人协会 、杭州智能制造产业协会、浙江省工商联中小微企业工作委员会、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杭州市新零售协会、省中经发政企合作中心 、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

合作媒体:浙江日报、投资者网、锌财经、犀牛财经、野马财经、天下网商、法国雷恩商学院、时代甬商、增量研究院、刺猬公社、甲子光年、36氪企服点评、中国贸易报、中国企业家杂志、产业头条、云核变量智库、企业家、搜狐城市、南风窗、凤凰网财经、网易财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