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实习生 顾靓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顾靓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在北京中心城区的车水马龙里,留给市民步行、骑行的慢行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多样。
(资料图)
北京市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来,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
2022年交通部门开展的慢行系统出行总体满意度调查显示,91%的市民认为自行车道整治效果好,88%的市民认为步道整治提升效果好,81%的被访者认为交叉口便捷性有所改善,骑行过街不便、大路口步行通过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在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路旁,推着儿童车带孙子出来散步的王大爷介绍道,从前的五塔寺周围是杂乱的平房,河道里常常露出光秃秃的水岸,还有些臭味。“改造之后好多了。”他说,“现在每天早上九点多,我都会带孙子出来溜溜弯,看看景。”连贯的步道让推着儿童车行走变得简单顺畅。
五塔寺路上,市民推着儿童车散步。实习生 顾靓楠/摄
海淀区北下关街道五塔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杨告诉记者,经过治理,五塔寺路附近的水域更干净了,路上汽车单向行驶的同时,也设置了健身步道,不再有原来人车混杂的混乱。
同时,在持续的慢行系统改造下,北京市加强“水路绿”融合,建成了凉水河22.4公里(双营桥至南五环)连续贯通的慢行步道系统、北运河21.5公里(榆林庄闸至市界段)骑行绿道、亮马河景观廊道,组织实施清河下段18.15公里慢行系统,满足市民休闲骑行需求。
近年来,北京市以“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交通发展理念为指引,倡导和推进慢行系统发展,首次提出了路口非机动车左转、自行车优先标识、自行车导向箭头等系列创新措施,明确了步行和自行车优先的街道空间分配原则。
在保福寺桥,记者看到了今年新建设的“非机动车一次左转”标识。原先自行车想要左转换路,需要等两次红绿灯,经过两条斑马线,在新的道路规划和标识等建设好之后可以实现一次通行,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保福寺桥,非机动车实现“一次左转”。实习生 顾靓楠/摄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臧宏阳说,2022年,在北四环道路上从海淀桥到志新桥全程大概5. 4公里的范围内,对慢行系统进行了综合治理。原先部分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2.5米,慢行交通系统改造后,通过压缩机动车道的方式,让通行更满足行人需求。
据悉,北京市慢行交通系统改造三年以来,在路面宽度12米以上道路,完成了35.9公里独立自行车道设置和80.6公里自行车道宽度拓宽;先后打通马家堡西路跨五环桥等4个桥区、厢黄旗路等6条瓶颈路的慢行系统断点,完成望京西路与阜通西大街路口(面积缩小60%)、工体北路与三里屯路口(杆体数量减少60%)等6个典型路口整治;设置非机动车一次左转路口近50处;两广路、平安大街等10余条主干路实现行人二次过街,雍和宫、王府井等商业区试点应用了智能斑马线,慢行系统连续性、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荆禄波介绍,2022年,北京市中心城慢行出行比例49%,创近十年新高,其中步行出行比例为31.7%,自行车出行比例17.3%,市民绿色出行意愿进一步提升。今年将会继续推动慢行系统推行工作,继续治理自行车道宽度不达标,自行车道断点等问题,同时结合道路环境提升和区域整治,“一路一方案”,因地制宜地提升慢行系统质量,也将继续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让居民更愿绿色出行。
据介绍,北京市还推出了28条“漫步北京”文旅骑行线路,以“骑行+沉浸体验”为重点,串联了各类消费新场景,促进慢行与文旅深度融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