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京市城管委:垃圾分类成效明显,将推进“公交式”垃圾收运
2023-05-25 19:16:05 新京报

自2020年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全品类、全链条、全覆盖原则,推动近1.6万个居住小区(村)、11.7万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和广大群众,全面实施垃圾分类。

在实际的垃圾分类场景中,也有居民反映有不方便的地方:定时定点投放与生活习惯冲突、垃圾清运不及时、桶站摆放不合理……居民反映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下一步北京的垃圾分类要如何做?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固废处二级调研员李彦富。


(相关资料图)

北京推动近1.6万个居住小区(村)实施垃圾分类

新京报:《条例》实施至今已有三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什么成果?

李彦富:从数字上来看,三年来,北京市推动近1.6万个居住小区(村)、11.7万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和广大群众实施垃圾分类,各品类垃圾收运处理全链条基本贯通,市民自主分类的习惯在逐步养成。

其中,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18%以上,可回收物规范回收量增长近一倍,其他垃圾减量率超过3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5%以上,这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做的社会调查,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到98%以上,91.5%的被访者对北京垃圾分类表示满意,与《条例》实施前相比,满意率提高了34.1个百分点。

从效果上看,垃圾分类改善了生活环境。通过垃圾分类,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以实现单独处理,避免污染土壤、水、空气,可回收物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实施垃圾分类后,我们周边的桶站建设改善了,垃圾得到了及时清运、妥善处理,环境干净了不少。

另外,进行垃圾分类也是提高文明素养的一种方式。

新京报:北京近期在生活垃圾分类上做了哪些工作?

李彦富:首先,是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针对社区书记和物业经理等基层工作者的赋能活动,提升基层垃圾分类治理能力。遴选119名基层赋能讲师,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好的经验做法传播开来,让“同行带动同行”。组织编制“基层赋能指导手册”,对基层垃圾分类推动工作的痛点和难点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一些具有推广意义的垃圾分类模式和做法,目前手册正准备下发。

推进各品类垃圾体系建设管理。在全国率先实施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管理,目前已完成排放登记的管理责任人4.62万家,新版运输合同签约率达到93.9%。印发《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事项的通知》,全市已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企业21家、备案场所271个。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意见》,全市已推动2670个小区开展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试点。

借力“接诉即办”,重点解决居民反映较多的桶站设置不合理、垃圾清运不及时、异味扰民等问题。2023年1-4月,市民反映垃圾分类问题的诉求量同比下降65%,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在石景山区古城街道试点“物业服务+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的新模式,打通再生资源回收抵扣物业费运行模式,有效激发物业企业和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

加强检查考评,坚持“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月约谈”,三年来检查出点位问题近8万余个,建立每月一对一逐区和每10天提示反馈机制,督促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城管执法精准进社区”专项行动,与物业和社区建立分类薄弱对象清单共享机制。

将完善大件垃圾回收体系建设,推进“公交式”垃圾收运

新京报:目前,北京的垃圾分类设施或方式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

李彦富:我们觉得设施的完善永远在路上。在前端,比如说投放环节,我们与南方一些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城市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例如桶站,南方一些上下水条件好的地区,扔完垃圾后能洗桶、洗手,北京的话夏天没问题,冬天水就冻住了。所以我们觉得在便利条件改善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另外,垃圾收集环节的精细化水平还需要提升,下一步我们要推进垃圾收运“公交式”精细管理,加强桶车对接点管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所谓“公交式”收运,就是垃圾清运车辆如同公交车一样,有准确的收运时间和固定的收运线路,而固定的垃圾桶站则如同公交站台一般,走哪条路,大概几点到哪个小区,都和公交运行一样有固定模式,以此提高垃圾收运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新京报:有市民反映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仍存在不便,如桶站设置不合理、投放垃圾时间不合适等,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李彦富: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服务导向,我们没有硬性规定必须采用定时定点投放模式,要因地制宜。垃圾分类采用定时定点集中投放这个模式,有人说这么做减少了垃圾投放时间、缩减了桶站密度,这么做是会减少作业成本,实际上会有这样的效果。

但更重要的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定时定点投放、撤桶并站,对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从源头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对居民来说是一个意识强化的过程,投放点位和时间的改变,对居民分类行为也是一种提醒。

通过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及时清运,能让生活垃圾在小区内存放的时间变短,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利用垃圾分类的机会,规范桶站点位,创造洁净优美的小区环境,会让居民更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当然,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基层持续做工作。垃圾分类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

新京报:下一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如何继续推进?

李彦富:首先要抓好民生实事,解决百姓身边问题。从居民需求入手,以为民办实事为载体,完善150个社区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回收体系建设,为百姓参与资源回收和处理大件垃圾提供便利。

夏天要到了,要强化做好夏季桶站等前端投放站点日常保洁维护管理,解决桶站设置不合理、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为居民提供良好投放环境。

另外,还要加强精细治理,提升分类体系运行管理水平。持续规范可回收物“点-站-中心”体系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高低值可回收物应收尽收。总结推广“物业服务+社区再生资源回收”试点经验,调动物业企业积极性。坚持入户宣传和桶站值守,通过面对面指导服务机会,推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强化值守人员培训指导,做到“敢管、会管、善管”。推进垃圾收运“公交式”精细管理,加强桶车对接点管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新京报记者王景曦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猜你喜欢